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
1931年的今天,九一八事变爆发,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。94年过去,曾经的硝烟已散,但这段历史不能忘,也不敢忘。
虽然战争已远,但危机意识不能丢。每年9月18日,我国各地上空都会回响起尖锐的警报声音,震撼八方,久久不停。警报声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是国家对历史的庄严回望,也是对未来的深刻警示。
鸣响警报也是在提醒我们:和平需要守护,强国必先强防。今日回望,既是为缅怀先烈、珍视和平,更需以行动守护当下,学习人防知识、增强国防意识,便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应。
防空警报试鸣通告
根据《安徽省实施<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>办法》规定,安徽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定于9月18日上午9时18分,组织全省防空警报统一试鸣暨防空防灾演练。安徽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提醒,警报试鸣期间,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秩序。
今年的演练以安徽省战时空袭威胁为背景,以城市人口紧急疏散和消除空袭后果为主,组织人民防空行动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开展防空防灾演练。通过演练,重点检验城市人口紧急疏散、专业保障队伍力量运用和指挥协同能力。各地还将组织部分政府部门、学校、企业、社区等开展紧急疏散演练,提高广大市民防空避险意识和能力。
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、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。
预先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有空袭预兆时鸣放,要求人员开始疏散,鸣放方式为:鸣36秒,停24秒,3遍为一个周期(时间3分钟)。
空袭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鸣放,鸣放方式为:鸣6秒,停6秒,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(时间3分钟)。
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鸣放,鸣放方式为:连续长鸣3分钟为一个周期。
声音防线,科普知识
△什么是防空警报?
战争时期,防空警报用于人民防空,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、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。
和平年代,防空警报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。全国各地的城市每年都会组织几次防空警报试鸣,其主要作用是提醒民众识别警报信号,在遭遇突然空袭等突发事故时时该如何正确进行掩蔽,并不是人为制造噪音而“扰民”。
防空警报可分为预先警报、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。
预先警报信号:鸣36秒,停24秒,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,时长3分钟。
空袭警报信号:鸣6秒,停6秒,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,时长3分钟。
解除警报信号:连续鸣响3分钟。
△防空警报响了怎么办?
依法开展防空警报试鸣,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》赋予的重要职责,是和平环境下提高公民国防意识的重要手段,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防宣传教育形式。
因此,试鸣防空警报期间,除参加疏散掩蔽演练的部分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外,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,继续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。
△听到“预先警报”后如何行动?
通常在发现敌机有空袭征候时,发放预先警报。听到预先警报后,应立即拉断电闸,关闭燃气,熄灭炉火,盖严储存饮水,转移易燃物品,关闭门窗,帮助老幼病残,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须的生活用品(食物、水、证件),迅速有序地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的安全隐蔽地域。
△听到“空袭警报”后如何行动?
在敌机即将空袭时,发放空袭警报。听到空袭警报后,应迅速进入人防工程隐蔽。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,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。在室内:可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,靠墙角的桌下、床下卧倒,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。
在室外:在开阔地、低洼地、草地迅速卧倒隐蔽,不要在高压线、油库等危险处停留。卧倒时双手交叉,放到胸前,脸部夹于两臂之间,嘴巴微张,防止爆炸带来的冲击波损伤。
在公共场所:不要惊慌、拥挤、乱跑,就近进入防空地下室、地铁车站等地隐蔽。
△听到“解除警报”后如何行动?
解除警报是判明敌人一个波次的空袭已经结束时的警报信号。听到解除警报,应清点携带好自己的物品,有组织地撤出危险区域,进入安全地带。并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抢险抢修工作,如就近救护伤员、找寻被困人员、扑灭初起火灾、消除沾染、消除潜在危险等。警报解除后,仍要注意收听广播,了解行动注意事项,如哪些道路不能走,哪类食物、饮水不能食用;关注疫情通报、放射性沾染、染毒或带菌情况通报;了解敌空袭规模、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,以及下一次敌空袭的预测等,以便有效地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。
传承记忆,弘扬精神
让我们铭记“九一八”,缅怀先烈,珍视和平,以史为鉴,砥砺前行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